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卓越的動能


喜愛家居設計的人相信都不會錯過瑞典的家具,尤其木質家具多年來人才輩出,每年推陳出新產出美觀又能保值的家具,是個相當有經濟潛力的產業。然而單就產品很難看出瑞典人對木頭的情感有多深厚,但歸根究底這份熱情才是支撐整個產業的核心,究竟他們如何培養的?則須從不同層面來了解其文化底蘊。

瑞典國寶級童書作家阿思緹.林格倫女士曾出版了一系列“小搗蛋艾米爾”(Emil i Lönneberga,親子天下出版),曾被翻譯成44種語言出版。小男孩艾米爾個性活潑好動,因好奇心使然,每次闖禍會被關進柴房裡面壁思過,但他父親不曉得其實艾米爾對這處罰絲毫不以為意,因為每次關禁閉時他會拿出預先藏好的削刀,繼續做他的木雕。在柴房裡做木工反倒成了他最能安靜的時光。不只艾米爾這樣想,木工其實也是許多瑞典男人喜愛的閒暇活動,而且從6-99歲同樣充滿熱情。
瑞典人對木工的熱愛可以從學齡時期說起。以小學生來說,他們不分性別自6歲就進入學校的木工教室了,且在每天課後活動時間可自由進入有老師看管的木工教室,使用削刀、鋸子、釘槌、打磨機等台灣家長可能認為危險的工具。瑞典低年級的孩子大都做過奶油刀,這個入門木工基本上只需要一根木頭,加上刨刀跟砂紙就可完成。升上中年級後則開始自由設計跟製作玩具、家具等物件。使用的材料不是材料包,而是從設計到打版、切割的實作。這是目前盛行的手做教育,在瑞典卻一直是如此教育孩子的。實作可以讓孩子結合思考和創意來解決問題,從無到有製作物件的過程也帶給小朋友無可比擬的成就感。


請公公特別量製的木製廚具,使用的材質是杜松木


我們知道各地的建築和工藝往往反映當地最容易取得的資源,瑞典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8%(註1),和台灣的林地面積竟然是相近的(註2),資源上其實是豐富的,只是沒有像瑞典如此應用在各個領域。其實木工還有另一種無用之大用,即手做的療癒功能。很多工藝匠人跟艾米爾一樣,雙手專心於各種工藝製作時,心中雜念和焦躁感往往會逐漸消失,隨之升起的是一種專注的樂趣和喜悅,這是個奇妙的過程。
於是成人工藝課程在各地設立,提供了各種年齡不同的學習管道。除了職人的家具設計,在瑞典甚至有為先天/後天腦傷病患設立的成人工藝復健中心(Daglig Verksamhet),對象包括發展遲緩、自閉患者、身心障礙等對象。這類工藝訓練不只提供患者藉手腦協調的過程重新建立腦部神經連結,也成為與社會重新接軌的起點,讓這些人最終有機會重回職場。可見工藝的運用和療癒功能其實超乎我們的想像,它的用處也不僅限於工藝設計的生產範疇中。
從這些不同學習管道可以看出瑞典木工文化的底蘊。但直到近日在瑞典公婆家中看到一副傳承近一世紀之久的手刻沙拉匙叉,才逐漸把這些不同的木工活跟成果都串連了起來。多年來我都以為這副木質匙叉是出自匠人之手,沒想到是婆婆的叔公年輕時手刻的結婚禮物,而他的正職其實是位醫師。這是木工深入民間的無數例子之一。此外許多瑞典男人喜歡自己蓋房子,我公公也有一間車庫改建的木工工作室,他除了閒暇時蓋房子當消遣,偶爾也接受我的訂製,幫我做些鍋鏟工具跟長板凳之類的物件,但他謙虛地說在這副沙拉匙叉前他真的算雕蟲小技了。無論如何,木工顯然相當受瑞典男人的喜愛的。
家傳的沙拉匙叉

瑞典人對木工的這份熱情讓我想起一位瑞典企業人事主管談她錄用人的標準,該主管進入職場前儘管連高中文憑都沒有,卻肯定學歷有其優點,但如她所言:用人時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求職者對工作領域是否懷有熱情,因為:「對職務有熱情的人,在那個領域也常會有特別優異的表現。」這一席話很適合拿來理解瑞典人與木工的關係,因為正是本著一份對木頭的單純熱情,他們設計的木質家具也一枝獨秀,散發出瑞典人的簡單踏實和優雅氣息。

1。數據來自https://www.cbd.int/countries/profile/default.shtml?country=se
2。數據來自http://www.forest.gov.tw/

◎全文刊載於Volvo會員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