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洋特法則


在教育界服務的幾位友人問我:為什麼瑞典小學生沒有成績單?為什麼瑞典學習那麼自由但國家競爭力仍高?還有為什麼瑞典人那麼靦腆害羞?...
我試著以外人的理解回答,但每當看到描述北歐人的“洋特法則”就忍不住想笑:太傳神了!果然還是北歐人最瞭解自己,不只觀察細微深刻且字裡行間具獨到的乾冷幽默,順帶解釋了瑞典人何以如此自制。

華人社會裏其實也有一套隱形文化規範,主導日常生活中各種應對進退,即我們熟知的儒家思想。而“洋特法則”對瑞典人來說就像儒家思想,是社會約定成俗的互動準則,它默默地影響瑞典人的應對進退。只不過它並非一套哲學,而是北歐人對自己的精準描述。洋特法則(Jantelagen)一詞1936年首次出現於挪威小說“逃亡者足跡”中,作者Aksel Sandemose用十個法則來歸納Jante這個虛擬村莊裏村民的共通習性。十個法則如下:

1.
不要以為你很特別。
2.不要以為你比「我們」善良。
3.不要以為你比「我們」聰明。
4.不要妄自以為你比「我們」好。
5.不要以為你懂得比「我們」多。
6.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更重要。
7.不要自以為很能幹。
8.不要取笑「我們」。
9.不要以為有人很在乎你。
10.不要以為你有資格教訓「我們」什麼。


其實從來沒有人公開訂出這樣的”生活公約”,以上法則不過是作者在小說中的戲謔總結,但卻如實反映了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基於丹麥挪威瑞典這幾個北歐國家的文化同質性相當高,法則反映的民族性自然也適用於瑞典。這套洋特法則可說是一刀兩刃,乍看下很負面但同時也有正面效應。例如:針對瑞典為什麼不給小學生分數的疑問,就可循這套思考原則找出端倪。由於普遍認定每個人有獲得幸福滿足的同等權利,因此瑞典甚至整個北歐都不支持用以排名和分數過早決定優勝劣敗,教育重點不在於將資源投注在少數菁英身上,而在於”均質化”,讓學習能力落後的孩子跟上。這一點很符合洋特法則宗旨:即群體和諧的重要性高於個人成就。因此洋特法則產生的正面效應是:制度特別能照顧到弱勢,如身心障礙/移民兒童/學習落後者等。整個社會氛圍都能認同:”與其培養少數菁英不如把每個人都當菁英一樣教育”。想想這何嘗不是北歐整體競爭力勝出的關鍵因素之一呢。

至於這種思維的缺點則是:給人打壓菁英和成功者的負面印象,資優的孩子反而較少得到重點栽培,瑞典初等教育沒有資優班也極少有所謂的跳級制,不也符合了洋特法則第三點:”你不應該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聰明”?! 一般瑞典小學運動會不管跑得快慢,參加者拿到的名次都是一樣的:每個都是第一名!因此洋特法則給人一種:不要太努力,不要追求傑出成就,最好大家一樣”普通”就好的消極印象。

學齡時期從捷克移民瑞典的小說家Katerina Janouch曾在書中這樣描述:因為瑞典老師不會特別讚揚表現好的人,認為最重要的是玩得開心,沒必要太較真優劣,以致Janouch最後失去對芭蕾舞的熱情,舞蹈生涯於是提早結束了。習於積極表現的移民也會遇到類似的適應問題,例如容易在瑞典職場上被評為太有侵略性,咄咄逼人,而難以融入社群。以上現象或許多少反映了洋特思維的特點。

如果詢問瑞典人,他們也不怎麼甘心樂意承認嫉妒心理確實存在,但現實是無論這個社會看起來多完美也難以避免。大多數人的心理是:不要公開炫耀你的成就,你不該讓別人覺得不舒服。 所以Ikea的老闆,瑞典的首富之一也不得不保持低調,和大家一樣開國民車,在員工餐廳用餐,也是因為不想被群體排擠吧。洋特法則究竟是幫助群體展現自制力,還是阻擾個人追求成就而讓群體不進反退呢?或許結論不是一刀切,而得看將這特質用在什麼方面。

至於瑞典人為什麼那麼害羞靦腆,雖有官方媒體說這是迷思。但說話謹慎,態度謙虛甚至有點缺少溫度確實是他們給人的國際印象。多少也是受制於洋特法則:表現太過,話說太滿就容易落入法則第10條”不要以為你有資格教訓別人什麼”,或是”5.不要以為你懂得比其他人多。”。不過以上法則當然不適用於酒過三巡的瑞典人,當他們失去理性和楊特法則制約時,就跟世界上任何人一模一樣,既熱情又多話呢!



撰文:張芸茵 刊載於Volvo會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