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瑞典森林中的瑰寶-Dalhalla劇場


來到瑞典的觀光客多數只會在首都停留,對她的現代設計文明朝聖一番,讚嘆之餘常會好奇瑞典究竟有何人文傳統賦予它今日的樣貌。對瑞典傳統核心文化感到好奇的遊客,其實應該將焦點往北移向瑞典中部的達拉那省(Dalarna),探訪一下這個不只蘊含豐富礦藏,同時也孕育瑞典傳統文化的搖籃。儘管遊客可以在斯德哥爾摩的Skansen戶外博物館看到迷你版的傳統房舍和仲夏日節慶,但真正道地的瑞典民俗音樂、建築、節慶和工藝等還是以中部的達拉納省為重鎮。

每年我都會穿越達拉納數次,每每一離開斯德哥爾摩的城市高樓和高速公路車流,浮躁感就會隨著無邊無際開闊的田園風光逐漸安靜下來。這片田野和森林的開闊有別於其他北歐地區,廣大的平原中點綴著紅色的傳統木屋、夏季盛開的野花、陽光下柔美的淡綠草原,感覺完全像是回到數百年前的瑞典,也像安德斯榮恩或卡爾拉森畫中的景色,難怪柏格曼多部電影都在這裡拍攝,因為達拉納最能呈現出典型的瑞典生活氛圍。

達拉納涼爽靜謐的夏天,適合受夠城市煩躁的人來此休憩,在夏日的戶外微風中聆聽一場接一場的民俗音樂會,來的大多是開著房車的北歐家庭或三兩來此參加音樂季的年輕人,還有愛把瑞典當自家後花園的德國房車族,全都聚在各個露營地裡了。這些識途遊客有時會到Mora參加市集,隔天再去Siljan湖邊聽聽民俗音樂祭(Musik vid Siljan),那音樂真是一種靈魂的洗滌。享受過人群的熱鬧後,再以露營區為活動定點到山區裏健行,或參觀當地多所知名的美術館。以上活動老少咸宜,我們也同樣在這裡渡過了幾個美好的夏天。

其實這一帶的音樂文化節目實在太豐富,這次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位於Dalhalla舊礦坑的戶外表演劇場。Siljan湖區主要有三個城市,分別為Mora,Rättvik 和Leksand。而Dalhalla舊礦坑劇場則位於瑞維克市(Rättvik)。由於過去多年的露天採礦,這個大深坑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圓形劇場,舞台搭建在中央,後面一池地下湧出的綠水成了渾然天成的背景。從空中俯瞰像個灰綠色的圓形劇場鑲嵌在森林當中,近看像是貝殼式的螺旋走道盤旋而下。有別於羅馬式往上搭建的的圓形劇場,這是個垂直向下的天然舞台。自1995年正式啟用後曾有許多知名古典或搖滾樂手在這舞台上表演過。

這次舊地重遊是為了參加Neil Young的演唱會,也是我送給老公的生日禮物。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瑞典人和美國民謠的淵源。數十年來瑞典一直以藍領階級為社會主幹,因此美國60、70年代的音樂對瑞典人非常耳熟能詳。雖然世界一直在變,這個社會資本主義國家卻把那個時代的人文精神一直保存下來。所以他們仍非常喜愛那個時代的樂手和音樂。這有點像台灣的4、5年級生,雖然被時代一直推著往前走,卻透過民歌和那個時代保持連結是一樣的道理。

這趟朝聖之旅就這樣開了6個鐘頭的車終於抵達,原本只要3小時的,不知怎麼的壽星司機越聊越開心,竟然就這麼橫著開了2個多小時,才繼續往北前行,幸好抵達Dalhalla一坐定後音樂會就開始了。聽著70歲高齡的Neil Young以Heart of Gold(赤子之心)開場,在北國的永晝夏夜裡唱著一首接一首熟悉的民謠,得以暫時把這一年來歐洲和世界的瘋狂丟到坑外,與4千多個陌生卻懷抱相同熱情的聽眾沈醉在他的歌詞與音樂裡,對心靈真是種極大的撫慰啊。

這裡順帶提供幾個相關活動連結:
Siljan湖區音樂季(Musik vid Siljan) www.musikvidsiljan.se/
Dalhalla劇場與節目表 dalhalla.se/en/
達拉納省旅遊網http://www.visitdalarna.se/en/
Photo by
By Calle Eklund/V-wolf - Eget arbejde,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2781951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瑞典小子回娘家-5】家庭教育 台灣 vs 瑞典

帶混血小王子回台上學之初,便深刻體會到當單親媽媽的不容易。瞬間良心發現,打心底感謝我先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如分擔教養小孩、共同維持家庭等繁瑣工作。看來放"婚姻假"讓夫妻倆偶爾分開是必要的,不然難免會把對方視為理所當然了。

除了獨自帶著孩子幫助他適應環境,讓他對這個「說媽媽的話」的異國建立起安全感,同時還得打點新生活所需的一切。為了有效完成手上不同工作要求,有時難免會對小孩失去耐性,而不自覺啟動「條件式」語氣,例如:「你要是不乖、不聽話,晚餐之後就沒有冰淇淋吃了!」若是在瑞典時,我可能會說「你再這樣,就去奶奶家住吧!」。 

這些話聽在瑞典先生耳中,既可怕而不合乎現代教養。但對習於這樣情境下成長的我,原本還真沒想過有其他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失控的小孩"。其實回頭一想,失控的也許是我自己。

原本覺得瑞典人在孩子調皮時,只會對其不斷重複「這樣子不行!」,這樣的方式顯得很沒效率。小孩子當然不聽,也達不到大人的要求,不如採"注意力轉移法"。但看著小王子和他爸爸、瑞典奶奶的互動,不知道怎麼有一天我好像有點理解了。其實他們在教他另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父母對我的愛是無條件的,我可以不用太急躁。有些事不能做就不能做,而爸媽不會因為我做錯事而不愛我。」在這樣平和家庭教育下成長的小孩,逐漸從大人身教中學到心情上的穩定和自重。

若有機會來瑞典,可多留意途中遇到的小孩,除了還在哺乳的小娃,無論年紀多小,都有一種冷靜溫和的特質,彷彿與生俱來。他們不太哭鬧,不會坐在玩具店地上哭到不達目的不休止,自然我也沒看過在街上罵小孩的父母,我一直覺得這「不哭鬧」和「不罵街」兩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家庭以外的環境是強力的學習場域,然而幼年時的基本性格成型,除了來自基因還有家庭給予的情境。儘管責任很重,但是態度還得放輕鬆。說來育兒簡直跟學太極一樣充滿挑戰呢!

瑞典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既非德意志式的嚴格自律,也非東方式的寵溺或過度期待。乍看下反而有點漫不經心的感覺,就像是對待成人似的平和。混血小王子的爸爸從小就習慣了這樣的社會互動跟家庭情境。他的父母就算對他懷抱無限期望,卻能很自制的保留他們的意見。對家人需要這樣客氣跟保留嗎?那當然,親情絕對沒有賦予我們那麼大的權力,以控制之名或以愛之名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我不是這樣長大的,所以當了父母後,要念很多教養書跟自我認知的書。雖然不同文化的學習方式有微妙差異,不過只要有意願,相信我們都可以抵達同一個終點,也能在有意識的改變中,和孩子一起成長。

圖文發表於國語日報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瑞典小子回娘家-4】獻給兒童和大人的現代詩


在炎炎夏日裡,我騎著腳踏車到瑞典幼稚園裡接孩子。由於暑假很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放暑假去了,所以附近幾所學校聯合教學,集中在同區最大的一所幼稚園上課。幸好我們的小王子在裡頭玩得很開心,因為玩具更多,設施也多了,所以對換學校一事他完全不以為意。

在等他整裝回家的空檔中,我留意到幼稚園走廊上貼了一首教育詩。我甚至環視了一下,確定校園裡唯一的文宣就這張而已。沒有"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偉大文宣,只有這張"置個人課題為首要"之小小教育詩。文字讓我深有感觸,也從詩中感受到孩子真正需要的幸福是什麼,還有瑞典人為他們下一代所預備的成長環境為何。這首教育詩是這麼寫的,翻譯如下:

被批評的小孩,學會了譴責;
被體罰的小孩,學會了暴力相對;
被嘲笑的孩子,變得內向害羞;
受嘲諷的孩子,內心有罪惡感。
當孩子受到鼓勵,他會有自信;
受包容的孩子,他學到了耐性;
被讚美的孩子,則學會了欣賞;
獲得友誼的孩子,能對別人友善;
感受到平安的孩子,會對自己有信心;
一個被人喜歡、被愛包圍的孩子,學會認出世上的愛。

有多少人能那樣幸福的走過童年,建立起一個完整健全的自我?因為有愛,有自重,所以有充沛的生命能量去完成人生中各種不同任務,社會整體也因此趨於和諧。在我看來,瑞典雖未臻於完美,但社會整體而言是和諧的。

昨天我聽到小王子和他爸爸的無厘頭對話。小王子說:「爸爸大,媽媽也大,Uno(小王子)…」爸爸幫他接了: Uno有一點大。」不管哪國語言,對應詞都應該都是「小」吧?!用比較級的「有一點大」聽起來怪怪的,不過這種童言童語也是父子兩最愛的遊戲之一。我當下忽然覺得很佩服老公的正向用語,也讚美了他一下。我欣賞他這一點,也從我婆婆身上看到這樣的身教,雖然是很細微的小事,但實際的人生不正是從這些瑣碎小事累積起來的嗎。

今晚一家三口吃完甜點時,小王子變身成土霸王,一屁股坐在餐桌上,拿著叉子輕戳爸爸,充滿測試極限的挑臖意味。爸爸從輕聲說:「下來,不要這樣。」到說了十多次,隨著爸爸分貝逐漸提高,於是土霸王開始上演他的扔食物招數。因為他知道這招會讓我們"很有反應"。爸爸終於狂喊了聲:Sluta! (住手!) 我們連忙在混亂中撤走了杯盤。

於是土霸王變成了小泥人,站在廚房一角低聲啜泣(因為自知有錯,所以不敢放聲大哭)。當下我覺得這三歲小孩可以自己反省一下,於是進了浴室梳洗,老實說我也被他爸的大嗓門震了一下,卻直覺他們可以自己處理這場突如其來的情緒風暴。5分鐘後當我走出浴室,居然看到大王跟小王子已風平浪靜,正親密的交談著,那個爸爸正在幫"開心的"兒子擦眼淚。我過去問他:你跟兒子說了什麼?

我跟他說:"就算我們生氣了,我們還是喜歡你。"沒別的?沒有,就這樣。哈,難怪兒子那麼開心了。忽然我也深刻地體驗到什麼是正面,什麼是愛。那個曾經不想要小孩的父親長大了。他念的教育書雖然沒我多,可是他真的比我懂愛和接納;透過他們我又領受到更多的提醒。


在比較台灣瑞典兩地的性別平等規章、性別平等教法時,有時我會陷在比較的差異裡而模糊了焦點。心裡總覺得我們要給孩子的不只是法規,也不完全是社會體制該做什麼改變,就算體制從北歐移植了過來,大概也會長成另一種生物來吧?!因為土壤、溫度不同、甚至教育者因背景環境影響,言詞所承載的想法也不同。與其教育孩子,不如說更大的責任是在成人身上,應該改變的是我們這群大人吧。

圖文刊載於國語日報

洋特法則


在教育界服務的幾位友人問我:為什麼瑞典小學生沒有成績單?為什麼瑞典學習那麼自由但國家競爭力仍高?還有為什麼瑞典人那麼靦腆害羞?...
我試著以外人的理解回答,但每當看到描述北歐人的“洋特法則”就忍不住想笑:太傳神了!果然還是北歐人最瞭解自己,不只觀察細微深刻且字裡行間具獨到的乾冷幽默,順帶解釋了瑞典人何以如此自制。

華人社會裏其實也有一套隱形文化規範,主導日常生活中各種應對進退,即我們熟知的儒家思想。而“洋特法則”對瑞典人來說就像儒家思想,是社會約定成俗的互動準則,它默默地影響瑞典人的應對進退。只不過它並非一套哲學,而是北歐人對自己的精準描述。洋特法則(Jantelagen)一詞1936年首次出現於挪威小說“逃亡者足跡”中,作者Aksel Sandemose用十個法則來歸納Jante這個虛擬村莊裏村民的共通習性。十個法則如下:

1.
不要以為你很特別。
2.不要以為你比「我們」善良。
3.不要以為你比「我們」聰明。
4.不要妄自以為你比「我們」好。
5.不要以為你懂得比「我們」多。
6.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更重要。
7.不要自以為很能幹。
8.不要取笑「我們」。
9.不要以為有人很在乎你。
10.不要以為你有資格教訓「我們」什麼。


其實從來沒有人公開訂出這樣的”生活公約”,以上法則不過是作者在小說中的戲謔總結,但卻如實反映了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基於丹麥挪威瑞典這幾個北歐國家的文化同質性相當高,法則反映的民族性自然也適用於瑞典。這套洋特法則可說是一刀兩刃,乍看下很負面但同時也有正面效應。例如:針對瑞典為什麼不給小學生分數的疑問,就可循這套思考原則找出端倪。由於普遍認定每個人有獲得幸福滿足的同等權利,因此瑞典甚至整個北歐都不支持用以排名和分數過早決定優勝劣敗,教育重點不在於將資源投注在少數菁英身上,而在於”均質化”,讓學習能力落後的孩子跟上。這一點很符合洋特法則宗旨:即群體和諧的重要性高於個人成就。因此洋特法則產生的正面效應是:制度特別能照顧到弱勢,如身心障礙/移民兒童/學習落後者等。整個社會氛圍都能認同:”與其培養少數菁英不如把每個人都當菁英一樣教育”。想想這何嘗不是北歐整體競爭力勝出的關鍵因素之一呢。

至於這種思維的缺點則是:給人打壓菁英和成功者的負面印象,資優的孩子反而較少得到重點栽培,瑞典初等教育沒有資優班也極少有所謂的跳級制,不也符合了洋特法則第三點:”你不應該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聰明”?! 一般瑞典小學運動會不管跑得快慢,參加者拿到的名次都是一樣的:每個都是第一名!因此洋特法則給人一種:不要太努力,不要追求傑出成就,最好大家一樣”普通”就好的消極印象。

學齡時期從捷克移民瑞典的小說家Katerina Janouch曾在書中這樣描述:因為瑞典老師不會特別讚揚表現好的人,認為最重要的是玩得開心,沒必要太較真優劣,以致Janouch最後失去對芭蕾舞的熱情,舞蹈生涯於是提早結束了。習於積極表現的移民也會遇到類似的適應問題,例如容易在瑞典職場上被評為太有侵略性,咄咄逼人,而難以融入社群。以上現象或許多少反映了洋特思維的特點。

如果詢問瑞典人,他們也不怎麼甘心樂意承認嫉妒心理確實存在,但現實是無論這個社會看起來多完美也難以避免。大多數人的心理是:不要公開炫耀你的成就,你不該讓別人覺得不舒服。 所以Ikea的老闆,瑞典的首富之一也不得不保持低調,和大家一樣開國民車,在員工餐廳用餐,也是因為不想被群體排擠吧。洋特法則究竟是幫助群體展現自制力,還是阻擾個人追求成就而讓群體不進反退呢?或許結論不是一刀切,而得看將這特質用在什麼方面。

至於瑞典人為什麼那麼害羞靦腆,雖有官方媒體說這是迷思。但說話謹慎,態度謙虛甚至有點缺少溫度確實是他們給人的國際印象。多少也是受制於洋特法則:表現太過,話說太滿就容易落入法則第10條”不要以為你有資格教訓別人什麼”,或是”5.不要以為你懂得比其他人多。”。不過以上法則當然不適用於酒過三巡的瑞典人,當他們失去理性和楊特法則制約時,就跟世界上任何人一模一樣,既熱情又多話呢!



撰文:張芸茵 刊載於Volvo會訊

孤獨的天堂樂園--- 從《明天別再來敲門》解析快樂真諦


瑞典前年上映了一部寫實主義喜劇電影—片名是《明天別再來敲門》(En man som heter Ove),甚至搬上了舞台劇。影片敘述男主角歐弗在妻子去世多年後數次自殺未遂,每次都被隔壁剛搬來的熱情伊朗鄰居吵到自殺不成。臨退休年紀被變相裁員的歐弗,性格調性很像我認識的很多瑞典男人:擅長解決問題、在乎原則、卻不太懂得跟人打交道。而獨居的孤獨感相信不止是瑞典銀髮族獨有,也是許多現代化社會國家正在面臨的現象。

每當提到自殺率世人常有一個迷思,即深信北歐的自殺率全球最高。儘管早已有公開數據說明了這只是個迷思,但仍有人深信不疑。依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機構統計,瑞典排名僅在58,算是「後段班」,遠不及我們的鄰國如南韓和日本,兩國分居第217。但為什麼北歐給人自殺率高的印象且深信不疑呢?有幾點原因:一來因為較早開始統計,二來瑞典的數據透明度高,三則是媒體以訛傳訛。於是就給了世人這樣的既定印象。

無論如何瑞典人還是願意深入並公開討論這個現象的。不只《明天別再來敲門》這部日前剛獲奧斯卡提名最佳外語的電影,同年SVT電視台還製作了一支頗受社會注目的紀錄片《瑞典式愛的理論》(The swedish theory of love)。講述70年代一群傑出的瑞典政治家們設計了一個完美福利社會,初衷是賦予個人自由,讓所有人能從大家族的互相依存生活中獨立,於是藉著一系列改革如:男女工作平權、托嬰系統、福利制度等,讓個人享有精神上和生活上的絕對獨立,不必再受家族或其他成員干預。以女性生育權舉例而言,有無婚姻和法定配偶在生育這件事上不再是必然相關,女性可以選擇跟海外精子銀行直接購買精子,自行完成孕育使命。如果失業或生病,也不必向家人朋友尋求支援,而是向社會局申請失業補助、或申請社工居家幫忙。這一切社會改革使家族間的責任鬆綁,但人際間的互助關係也淡薄了。進而將社會推向今日的面貌:小家庭與疏離的親族關係。

這個美好願景看似實現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完美大同社會,讓世人豔羨。卻也如影片所言,逐漸讓瑞典人成為一個最孤獨,獨居人口也最多的國家。自己多年前看著父執輩照顧生病的祖父母,也覺得瑞典這套系統似乎鬆綁了親子間沈重的照護重擔,看似完美。如同最初的理念:讓個人獨立,維護長者尊嚴,也讓子女自由。不過這代人發現在這看似完美生活的背後行形成了另一困境:全球第一的獨居率和孤獨。這個結論似乎在告訴我們完美的制度不等同於幸福生活,而究竟人要如何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呢?片尾採訪了一個90歲的波蘭社會學家,他為我們做了很好的回答:「毫無憂慮的社會並不等同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可以面對挑戰並克服困境,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或許那個幸福感在社會安全制度建立之初曾經存在,但並非最終答案。瑞典人面對的困境讓我們了解到「完美制度」並不等同「幸福」,社會福利也不是最終的答案。

《明天別再來敲門》和《瑞典式愛的理論》這兩部影片彼此呼應,也似乎給了類似回答。歐弗後來到墳前向亡妻告解:「我得先幫助隔壁那個難民學會開車,...我們晚一點才能再見了。」這些「麻煩的難民」最後反而帶給歐弗付出的動機和活下去的理由。而Theory of love片尾也介紹了一位搬到非洲義診的瑞典醫生,他在那裡的生活就如他說的:「如果我繼續生活在瑞典,大概也會跟大多數人一樣,有點錢就弄個夏日別墅或買艘船,就那樣度過餘生。但獻身與有需要的地方,當地人教會了我更多,我在這裡快樂多了。」原來生活在天堂的實際意義沒我們想像來得大,真正的快樂是走出舒適圈,有個禾場能讓人把生命和能力貢獻在需要的人事物上,或許那才是真正快樂的來源吧!

撰文:張芸茵。刊登於Vovlo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