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這幾年「臉書」崛起,辦起聚會來效率也好許多。在我們回台前,已經揪了幾團同學會、師生會跟兒童聯誼會,並放出風聲說要從瑞典帶上魚子醬讓大家大吃一斤爾爾。朋友誤以為是俄羅斯來的高級魚子醬,推說不要破費了,殊不知其實瑞典人早餐就有吃魚子醬的習慣,那是種裝在類似金屬牙膏管中的魚子醬,乍看下就像管牙膏似的,價格卻很實惠。這種魚子裡頭混了鮭魚色澤的醬,鹹鹹的味道,很有海洋風味。瑞典人早餐把它擠在硬麵包上,塗了牛油一起食用。
對於魚子醬跟硬麵包,初嚐者反映通常兩極化,一則覺得鮮美,一則覺得味道如同貓食似的滿口腥羶。至於底下那片風乾硬脆而富含纖維質的「硬麵包」(knäckebröd),在我這習慣清粥麵線的亞洲人口中,一開始上顎就活生生被磨掉了一層皮。有個法國人來探訪嫁到瑞典的女兒,也做了如下的評語:"你們瑞典人很可憐吶,都吃這東西。"吃不慣的,嚐一次鮮後就敬謝不敏,但習慣這味道後,反而會吃出另一種味道來,偶爾不想吃泡麵的時候,我會把它拿來墊胃當宵夜。
關於不同飲食文化,英文跟瑞典都有一個說法,英文叫:"You are what you eat。"。瑞典文則翻成"Du är vad du äter。"字面意思可以解釋成:「飲食均衡,身體就健康。」但瑞典人常常把它作「吃得苦中哭,方為人上人」的延伸。這種既乾且硬的麵包,在瑞典人看來就如同他們的深層文化代表。,彷彿造就其堅毅性格的正是這種硬麵包。看來瑞典人也很喜歡強調他們的"硬頸"文化呢。畢竟硬麵包的源頭也是來自物資缺乏的年代,標誌了瑞典人刻苦耐勞的舊時記憶。
家裡的混血小王子從小沒饅頭蛋餅吃,常吃一些歐洲雜糧麵包,牛奶燕麥片,也很喜歡吃硬麵包加魚子醬,飲食大都屬於低糖份的有機食品。他還喜歡吃酸奶加玉米脆片,酸奶無糖,玉米脆片則是非基因改良的低糖食品。他2歲半前在瑞典吃的東西所含糖、鹽、色素、安定劑等含量都很低。這些不是嬰兒食品,大人也吃的,稱不上高級幼兒食品。只因為國家安全把關很嚴格,所以基因改造食品都不准進口,有機食品這幾年也很普遍,所以在飲食上算是令人十分安心。
直到回台後,因為在幾個超市裡找不到這類低糖產品,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一段時間讓孩子吃進了很多的糖分。當然我沒有深入遙遠的連鎖大賣場,但如果這些日常食品不在我們伸手可及的門市裡頭,也就不太可能根植於日常飲食習慣了。
然而當我們短暫拜訪京都時,發現日本這邊的乳製品文化不只發達,產品種類比瑞典多,連一般超商都能買到,而乳菌飲料、酸奶等也都比台灣的糖分少許多,吃起來順口不甜膩,我就不需要在小孩飲品裡偷慘牛奶或水了。在台灣也有的同樣品牌,甜度上卻比瑞典跟日本高,可見台灣市場長期以來所噬糖份已經超歐也超日了。對兒童健康實在不是個好現象。
大量的糖分不只進到小孩的正餐裡,再製食品在一般台灣幼稚園裡也十分尋常,像是貢丸、基因改良的黃豆製品、醃漬食品等。甚至隨時隨地也會有人善意地遞來幾顆糖果、糕點等,由於很難在每個場合都板起臉來拒絕,於是這拒糖的防線彷彿勢如破竹,最後很容易就棄守了。
回到瑞典後,噬糖的習慣一時很難戒除,大概還維持了2周後,才拜幼稚園老師之賜,以"老師指示"之名順利戒除掉大部分甜食。可見瑞典學校對糖分的把關確實較為嚴謹。
在台灣要堅守一些飲食理念確實難度較高,得藉由家長有意識的過濾,並在家製作較健康的低糖不含添加物食品,同時減少外食,深入了解學校的餐點。否則吃進去的東西很容易就反映在身體機能中了。我們不斷強調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除了教育,可別忘了飲食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