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友人一聽說我家的混血小王子在瑞典一歲半就開始上幼稚園,都很驚訝。讓還走不穩的孩子離開媽媽,對親子雙方來說,一開始都很難適應。但由於北歐是小家庭形態,沒有長輩幫忙照顧小孩的習慣,瑞典為了讓婦女充分就業,提高國家產值,同時達到男女平權的理念,托兒所就成了國家必須承擔的基礎設施。
回到臺灣後,我也幫混血小王子選了一所一般的私立幼稚園,因為招生比較彈性,很適合我們這樣的短期插班生。不過基於瑞典幼稚園是一比四的師生比例,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在師生比達一比八(實際比例更高)的北縣,連每個孩子的需求是否照顧得到都還是個疑問,更遑論是新生的需求了。儘管孩子一開始無法融入新環境,但當時我仍以為那是唯一的選擇。
直到十天後,因故將孩子轉到一所佛教學校,在那裡,老師和小朋友的凝聚力跟親和力,讓混血小王子明顯有被接納的感覺。下課後去接他,看到他不再是單獨跟在教職員身邊,而是開心的在教室或園裡玩耍。他因為被群體接納,而願意積極的融入,我真是再開心不過了!希望他體會人我之間可以友善而直接的表達情感,就是我的本意。因為他對環境有了安全感,中文很快就突飛猛進,開始講起很「道地」的臺灣國語,尾音常拉著長長的「啦」、「涅」、「喔」。
原來的幼稚園並非不好,我想大部分的學校都是屬於這樣的生態。但有了這所佛教學校當對照組,一時間我領略了其中的差異,例如:教學者的熱忱能讓孩子全然的喜愛、有安全感(小孩的直覺感受是很強的);加上教學者的價值觀,例如鼓勵孩子幫助別人、多做善行,以道理開導,讓孩子接受。孩童間的對話充滿禪言禪語,讓人既感動又好笑,孩子之間還會互相督促、開導呢!
早上集合完畢後,就讓所有孩子幫忙擦地打掃,偶爾還會幫忙製作午餐,捏個飯糰或剝豆莢,孩子們都很有成就感。參與這些輕勞動為孩子帶來的樂趣,絕對不遜於玩具。當我回想起當前最熱門的瑞典教育理念,如:平等觀念、自主學習、從做中學、混齡教學等,在這所學校中不僅都具備了,還學到了很好的禮儀和耐性;最重要的是,他在這個團體裡有參與感。
我問小王子:「臺灣好玩嗎?」
「臺灣好玩!」兩歲九個月大的混血小王子坐在腳踏車兒童椅上,大聲回答:「我喜歡熱熱的,臺灣熱熱的。」
我並不是要提倡宗教辦學的概念,而是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教育形式,最重要的關鍵仍在於人。因為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帶出孩子原有的悟性,教他們自愛而後愛人,並與同伴甚至環境建立起溫暖積極的互動,這些學習非常可貴,不是在家教育或一般幼兒園能輕易做到的。在我心目中,這也是臺灣最動人而且與眾不同的生命價值觀。
北歐人因根深柢固的理性思維,而活出了他們的平等理想;臺灣的意識形態則立基於無我的宗教情懷上,也同樣達到平等的理念。我們很難要求一個受薪的幼兒園老師做到超乎分內的關懷,只有在自願的前提下,老師才會發揮他最大的潛能,肯主動付出,教導學生。這樣的老師,無論在臺灣或瑞典,同屬吉光片羽。偶爾得識,不只孩子,連我們大人都覺得受到很大的啟發呢!
圖.文/張芸茵 刊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