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我一直覺得這個故事不真實,難以想像孟子的母親會為了孩子一再搬家。搬家難道不需要考慮父母仕途所在,還有一再換屋所造成的經濟、生活干擾?或者這是我們現代人才獨有的難以割捨呢?
一直到近三歲的兒子開始快速學習大人的用語、舉止、價值觀,我才知道原來每個媽媽的身上都流著「孟母基因」。所謂「孟母基因」,大概就是今早《瑞典日報》上說的:率先減少工時,依循內咎本能,撩起袖子,陪伴孩子成長的使命感吧!而「孟父基因」呢?則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樂天主義者。這兩個角色功能,似乎掙脫了時間、空間與國族的藩籬,顯現出類似的基因。或許偶有例外,但畢竟如吉光片羽。
今年三、四月,我停下手邊的工作,帶著混血王子回臺兩個月,讓他學中文的同時,也浸染一點東方文化。我則補修各種文化課程,如書藝、太極、東方的經典書籍等,是東方味頗濃厚的一次旅程。對於我回臺灣修習這些課程,朋友們都感到有點意外,其實我也訝異,這些好東西這麼近,怎麼大家都這麼錯過了?
這樣帶著孩子奔波,確實辛苦。但所遇到的人大都能理解我的做法。大家想到的理由不外乎:中文是未來的趨勢,中國則是未來最大的市場。言下之意,前途和錢途的解答都在那兒了。多謝大家為我的任性和隨興下了那麼好的註解,但拙見其實沒那麼深奧。綜合「孟母之旅」的原因可說是:瑞典太冷了、老公很煩、對北歐菜發膩,腹中的饞蟲非臺菜不可……怎麼說都行。但真正促成我帶孩子回來臺灣的誘發點,是我瑞典家族的豪華之旅。
其實,那是一趟很夢幻的豪華之旅,地點在中南美ABC島的夢幻度假村,有綿延的白色私人海灘,住房每晚臺幣一萬多元,度假村裡的所有餐廳都可記帳,不須付現,除了不停的游泳,就是花時間在看菜單跟曬太陽。回來後朋友問起,我卻說不出這趟旅程是精采還是無趣,但我很感謝花錢招待整個家族的公婆,因為這是他們對家人愛的表現。
在旅程快結束時,混血王子在一頓飯上養成了壞習性。兩三歲的小孩食量其實很小,連一份歐式兒童餐都吃不完,給他一小盤分食就足夠了。但他堅持和其他表姐妹一樣有一份完整的餐點。這幾個小孩都只吃了少量的菜,總讓餐盤裡剩餘一堆食物。在瑞典可沒有小孩挨餓,患厭食症的青少年卻不少。也許是生活壓力太大,而價值觀又不由自主的跟隨著主流,或者說是跟隨他們所知的唯一的生活方式。我相信這是普世現象,不只在臺灣或瑞典,雖然面對的問題乍看好像不同,其實都源自於有限生活經驗所造成的狹隘價值觀。
雖然已為人父母,但我也只能理解我自己的這一代,對於下一代的潛力和生活方式,我儘量提醒自己:抱持開放的心態。但是在單一文化下教養孩子,很難影響他的價值觀。因此,我決定送混血王子一份人生大禮:開啟另一個文化大門的鑰匙——帶他回臺灣接觸不同的文化,開展他的「國際觀」。
對我而言,東方文化裡面的寶藏很多,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分享與同理心,以及精神層次的豐沛,這些是它的正面價值。我也不急於驗收成果,因為種子種下後,是需要時間熟成的。
圖.文/張芸茵 刊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