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慈善品牌重塑 -看Stockholm Stadsmission如何巧手翻新城市物資與人力


在高度工商業化的社會裡,常被視為棘手低下的問題如: 廢水處理問題,過度生產的物品何去何從,被社會淘汰了的人群流落到哪些陰暗角落?這些雖然不是我們每日思考的問題,卻是個存在事實。只要一不管這些環節,很快的整個城市生活便會受到直接衝擊。即便斯德哥爾摩這個城市也不列外。幸好大多數功能健全的社會多少都有數個慈善機構來照顧這些政府不管的事。

在瑞典18個國際慈善機構中,有很特別的在地機構Stockholm Stadsmission (以下簡稱SS)。這個機構除了廢水問題外,其他都是它關懷的對象。雖然瑞典慈善團體不乏規模更大、更有名氣的像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但如此與在地結合,再往外拓展的"時尚"級慈善機構卻寥寥無幾。然而別誤會了時尚就等同豪華亮麗,這可不盡然。

今年創辦滿160年的SS,初期關懷對象是街童和貧民,在過去貧困到得把樹皮磨粉做成麵包的年代,SS基於宗教精神而設立。在二十世紀社福制度建立後, 關懷的對象也依時代需要轉向最弱勢的族群,如未婚媽媽、受暴婦女、對成癮者的幫助、愛滋病患者及對憂鬱症患者的照顧等。除了人道關懷,他們更社立成人教育學校,扶植青少年與社會邊緣人(包含難民,移民,失學者),讓他們接受裝備,讓生命有更新的機會。

慈善機構辦學雖不是頭一回,但建校過程卻有許多事蹟值得一提。例如:為了避免浪費財力與物力,SS利用回收材料進行校舍整建,因此還獲得了國際建築獎項,今年校舍更被提名為2013年首都最佳十大建築之一,雖然沒有頂級建材,卻提供了極簡而舒適溫馨的學習空間。去年社工課的學生則參加了一個勸募企劃,募得了數百萬克朗,直接用於資助有需要的社工項目上,培植更多社工。

諸如以上的「建材回收」、「生命更新」概念,都可說是SS的主軸理念。凡被人看為低下無用的,經過Stadsmission的巧手塑造,無論是人、事、物都能找到新的價值。在這個「演化淘汰論」被視為主流的時代,我們看到了人事物價值再造的可能性。口號打得響亮不難,務實扎根卻是SS難能可貴之處。

要興社建校,協助弱勢,SS還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經費從那裡來?雖然也接受市民的捐款,但所得並不足以成就他們的工作。於是SS在斯德哥爾摩市內9個重要區段都設立了自己的二手商店。有的店賣工藝品、糕餅,有的販售二手衣物、陶瓷玻璃、家用品甚至大型家具等。在這景氣不佳的時期,店裡卻常是人潮不斷。而這些二手物資便來自市民和企業的捐贈。以致SS每周需要處理的回收物多達7頓之多。也足見市民和企業主對這個機構的信任和認同。

儘管Stockholm Stadsmission second hand(二手商店)給人印象有點灰僕僕,但其實這幾家店不只亮麗新鮮,位在最好的地段上.並成功的藉著媒體翻轉了一般人對這個老品牌的印象。例如店裡的REMAKE Project(回收再製企劃)則著眼於:將回收的骨董衣再製成新的時尚單品,也努力贏得年輕族群的認同。REMAKE概念不只吸引了城市裡的年輕潮人來尋寶,也給創意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雖然是個160歲的老品牌,卻有相當年輕的面貌與靈魂!二手店所得部分又回歸用在需要的族群身上,很合乎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理念。這一切都符合了Stadsmission的初衷:「給所有市民一個更人性化的城市!」若有機會來到斯德哥爾摩,別忘了到它的二手店尋寶,感受一下這個城市最有人情味的角落。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教育國之本 - 看強國如何經營教育大業






經歷數年經濟危機後,歐盟裡還能屹立不搖並維持經濟正成長的國家不多,除了德國,只有瑞典和丹麥表現較突出且穩定。強國之所以能維繫實力,除了有健全社會經濟體系當前導,部分則有賴教育系統為後盾。兩者相扶持,缺一不可。舉例來說,瑞典曾因政策錯誤導致教育品質大幅滑落,以致2012OECD PISA成績嚴重下滑,但由於國家經濟體制仍然健全,因此短期內未影響國家成長,同時也給了教育部門幾年緩衝時間做修正。表面上PISA競賽成績反應一個國家在數學、科學、閱讀能力的素養,其測驗方式則可看出學生是否擁有參與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也看出一個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素養等。因此這不是單純的知識競賽,而是反應了國家的教育水平和未來競爭力。2012年結果出爐時,瑞典的教育部高層為失利而落淚,所幸最近幾年教育部找到修正方向,這一點也說明了他們DNA裏紮實的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才有辦法在短期內做出適當修正。至於他們在教育上做對了哪些事,以及瑞典之所以能勝出的強項,以下是我的觀察。

1學生的創造力 
東亞孩子的創造性固然不亞於瑞典,但由於課業評判標準僵化,習於一致性的標準答案,在多元創意上的訓練就不足了。例如我們的教育很多時候還停留在材料包”教育,也就是給每個孩子同一套材料,希望他們做出雷同的成果。相反地,瑞典在美感教育上,教學方式是給孩子一個引導方向,然後給他們較多自由來選擇材料和表現方式。反應在語言數理等核心科目上,則是提供不同程度的教材,設法讓每個孩子都以適合個人的方式來享受課程。至於如何保留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瑞典的方式是: 不花時間背誦知識,而把更多時間拿來加強閱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進行小組討論,學習表達能力。

2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不花時間背誦知識和考試,瑞典課堂給了學生更多實作的機會,而實作通常能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挪出更多時間來舉辦主題學習活動,例如有個國小每年會舉辦丟雞蛋比賽”,首先把孩子混齡分組,發給各種材料如塑膠袋,A4紙張,橡皮筋,羽毛等(每年材料都不同),只要雞蛋從2樓掉下來不破,那一組就算合格了。把這類有趣的問題丟給小學生,讓他們在小組裏討論、合作、解決方法。這種思考模式的養成影響深遠,它教孩子思考、找解決辦法、和別人合作。雖然瑞典在數理科學項目上沒有亞洲學生突出,但這些團隊能力和創意能力卻成為社會長遠發展的更重要實力。

3適性發展
瑞典沒有補習班,國小中年級前也沒什麼課後作業,家長也很少加諸成龍成鳳的壓力,因此孩子大多能自由適性發展。未來孩子無論走如技職教育或學術路線,都盡可能依孩子的能力和興趣而定。開明的家長雖然不屬於教育部的規劃範圍,但和台灣家長過度介入教學的現況相較下,瑞典教育能常態正常發展,與父母尊重教育專業,不干涉教育現場有直接關係。

4終生學習
北歐教育裡最令人羨慕的一個現象是,不分年齡只要想進修或轉跑道,都不難找到成人教育體系繼續進修。中輟生也隨時可從各種教育管道補足學分,做在職或全時進修,隨時加強人力素質。這類學校有:”職業學校”(yrkeshögskolan),市民成人教育(folkhögskolan),市政府成人教育(kommun komvux)等,課程類型包含:職業證照教育,高等教育銜接課程,在職進修,退休人士進修課程等。也會根據人力市調了解5年後市場需要而增加所需課程,或為特殊族群如身心障礙者提供合適的課程,提高適性發展的就業機會。

瑞典雖然不是PISA競賽的榜首,但它發展很平均,有為人民細心考量之處。取之於民,也用之於民,高稅收最終還是用在人才培育上,協助人民適性發展,這是民所樂見,也是最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的雙贏模式。


©全文刊登於MY VOLVO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