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數年經濟危機後,歐盟裡還能屹立不搖並維持經濟正成長的國家不多,除了德國,只有瑞典和丹麥表現較突出且穩定。強國之所以能維繫實力,除了有健全社會經濟體系當前導,部分則有賴教育系統為後盾。兩者相扶持,缺一不可。舉例來說,瑞典曾因政策錯誤導致教育品質大幅滑落,以致2012年OECD 的PISA成績嚴重下滑,但由於國家經濟體制仍然健全,因此短期內未影響國家成長,同時也給了教育部門幾年緩衝時間做修正。表面上PISA競賽成績反應一個國家在數學、科學、閱讀能力的素養,其測驗方式則可看出學生是否擁有參與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也看出一個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素養等。因此這不是單純的知識競賽,而是反應了國家的教育水平和未來競爭力。2012年結果出爐時,瑞典的教育部高層為失利而落淚,所幸最近幾年教育部找到修正方向,這一點也說明了他們DNA裏紮實的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才有辦法在短期內做出適當修正。至於他們在教育上做對了哪些事,以及瑞典之所以能勝出的強項,以下是我的觀察。
1學生的創造力
東亞孩子的創造性固然不亞於瑞典,但由於課業評判標準僵化,習於一致性的標準答案,在多元創意上的訓練就不足了。例如我們的教育很多時候還停留在”材料包”教育,也就是給每個孩子同一套材料,希望他們做出雷同的成果。相反地,瑞典在美感教育上,教學方式是給孩子一個引導方向,然後給他們較多自由來選擇材料和表現方式。反應在語言數理等核心科目上,則是提供不同程度的教材,設法讓每個孩子都以適合個人的方式來享受課程。至於如何保留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瑞典的方式是:
不花時間背誦知識,而把更多時間拿來加強閱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進行小組討論,學習表達能力。
2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不花時間背誦知識和考試,瑞典課堂給了學生更多實作的機會,而實作通常能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挪出更多時間來舉辦主題學習活動,例如有個國小每年會舉辦”丟雞蛋比賽”,首先把孩子混齡分組,發給各種材料如塑膠袋,A4紙張,橡皮筋,羽毛等(每年材料都不同),只要雞蛋從2樓掉下來不破,那一組就算合格了。把這類有趣的問題丟給小學生,讓他們在小組裏討論、合作、找解決方法。這種思考模式的養成影響深遠,它教孩子思考、找解決辦法、和別人合作。雖然瑞典在數理科學項目上沒有亞洲學生突出,但這些團隊能力和創意能力卻成為社會長遠發展的更重要實力。
3適性發展
瑞典沒有補習班,國小中年級前也沒什麼課後作業,家長也很少加諸成龍成鳳的壓力,因此孩子大多能自由適性發展。未來孩子無論走如技職教育或學術路線,都盡可能依孩子的能力和興趣而定。開明的家長雖然不屬於教育部的規劃範圍,但和台灣家長過度介入教學的現況相較下,瑞典教育能常態正常發展,與父母尊重教育專業,不干涉教育現場有直接關係。
4終生學習
北歐教育裡最令人羨慕的一個現象是,不分年齡只要想進修或轉跑道,都不難找到成人教育體系繼續進修。中輟生也隨時可從各種教育管道補足學分,做在職或全時進修,隨時加強人力素質。這類學校有:”職業學校”(yrkeshögskolan),市民成人教育(folkhögskolan),市政府成人教育(kommun
komvux)等,課程類型包含:職業證照教育,高等教育銜接課程,在職進修,退休人士進修課程等。也會根據人力市調了解5年後市場需要而增加所需課程,或為特殊族群如身心障礙者提供合適的課程,提高適性發展的就業機會。
瑞典雖然不是PISA競賽的榜首,但它發展很平均,有為人民細心考量之處。取之於民,也用之於民,高稅收最終還是用在人才培育上,協助人民適性發展,這是民所樂見,也是最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的雙贏模式。
©全文刊登於MY VOLVO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