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當東方遇見西方之2】


慈善活動,也能是國家經濟的推手


 周日午後愜意地翻著瑞典版的Elle,想文藝一下,感受一下書頁上的香氛.映入我眼簾的卻是一篇全頁的慈善活動廣告:
 “數百萬人正罹患痢疾.而我們擁有有效的治療方式。你,有50塊克朗(250台幣)?”這是來自「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募款廣告.

這則廣告即刻觸動了我。很好瞭解,Elle是一本時尚流行雜誌.而慈善活動有時可化為時尚活動的一部分,這也毫無疑問。至少時下潮流是如此的。全球的名流都懂得不時來噴一下慈善香水,祛祛身上的銅臭。我們也是,不過我們的銅臭不大,事小,不用站在聚光燈下。

慈善捐款除了是時尚,當他動用到廣告媒體,又有了另一個層面的意義,它化身為一份事業,還和創造經濟活動的GDP數值扯上關係,至此慈善活動除了累積福報的宗教層面,又演繹至另一經濟層次了。這不是新聞,但對身處北歐的我卻有另一種體會。

讓我們從數字來解讀慈善的經濟面貌:2008年瑞典對外援助總額為331億克朗(約合47.3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0.9%,超過了歐盟成員國同意的0.7%,同年其他會員國平均只將本國產值的0.34%用於援助他國第三世界國家。目前達到0.7%目標的國家只有瑞典、盧森堡、丹麥與荷蘭。

不只國家運用人民的稅款劫富濟貧,平時已被政府抽了至少50%稅款的老百姓,竟然還能從另一個私房口袋裡掏出錢來支援瑞典當地的多個跨國際救援團體。這更叫人佩服了。福報是存在的,這個地區的人或許因懂得付出而能享有好生活,或者也因為享有富裕生活而懂得付出。

今年一月海底地震事件後,我身邊的瑞典人都在尋找自認最好的捐款機構。他們不像我這樣一看到兒童保護團體就隨手捐了,他們要考慮長久的建設,不希望錢丟到無底洞裡一下就不見了。我這做法屬於救急,而我身邊的許多瑞典人則考慮長久建設。不少人花了時間做功課,上網google,了解不同機構的實際執行計畫,然後張貼在Facebook,供大家選擇適合他們理念的機構。從這一點,我要讚許瑞典人愛研究、擅長計畫的北極熊精神儘管看似龐大,動作慢,實則力大無窮!

再回到慈善與經濟的關聯。在海地地震消息終於逐漸傳到我這個不太看電視的人耳中時,地震已過了11天。這天「瑞典日報」(Dagens Nyheter)當日除了繼續頭條報導外,還在紙本與網路報紙上同時提供了評等最好的18個供民眾捐款的國際援助機構與一個慈善評等網頁,供民眾參考。對問題解決導向的瑞典人而言一切都得白紙黑字,不只專注在問題解決上,解決方式還要經得起考驗。這樣的報導方式和迅速有效的網路網是瑞典的經濟兼文化強項!

18 個推薦機構中除了5個為瑞典本土成立,其他都是跨國際的組織。共同點是瑞典分機構都派出了團隊實際參與。包括了:瑞典教會聯合組織, 瑞典聯合國組織, 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 獅子會, Action Aid, 醫療任務(Läkarmissionen), 無國界醫生組織, 希望之星(Hoppets Stjärna), SOS兒童村(SOS-barnbyar), Unicef, FRII, 救世軍, 紅十字會, 世界糧食計畫, 計畫瑞典(Plan Sverige), 艾力克援助(Erikshjälpen),全球醫生組織, PMU發展工作等機構.

我當時也在網路上搜尋台灣的救援團體,因為希望讓這份心意能發揮雙倍利益,首先要救援,再則還要能刺激台灣經濟,因為救援需要物資運送人力,一切都是經濟活動。但很可惜的,在那第一時間我找到的台灣募款機構卻是將費用轉捐往美國總部,然而這樣就喪失了我的立意了。因此最後這筆錢就未能在台灣轉一圈再去海地,實為可惜。

88水災發生後,引發了各種情緒。在這場災難稍微緩和後,我不禁這樣想:台灣和瑞典最大的不同之一是:台灣由個人與家庭承擔了極高社會風險,和由國家承擔一切的高徵稅瑞典無法相較。在這樣的先決條件和社會共識下,很多風險與服務似乎都變成人民直接承擔了。這樣看來,台灣是否也有條件成立獨立的救援組織呢?而雇用者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間。這是我的奇想,不過,需要是創造之母,不是嗎?

長期留意瑞典的各種媒體廣告,生活消耗品可能只佔1/3。更多的則是無形的服務,與看似非營利團體的公益活動。確實在許多公益團體中,除了專業的義工外還需要專業的行政執行、管理、企劃人員,這些工作需要專業與全職才能勝任。因此這樣的內需加外需,不只為瑞典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提升了社會服務品質。

需要形象的不只是消費性產品,公益組織也需要形象,它需要能夠有效傳達並說服人,並提供清楚的資訊和簡便的功能介面,同時在2分鐘內讓人知道他們正在做什麼、做了什麼、還需要些什麼。在我研究了幾家慈善活動網頁後,感覺便民服務還有提昇的空間。

有時我在想,生產線掏空後的台灣應該何去何從,或許致力於提升社會服務品質與創造內需的瑞典經驗也能提供我們另一道門呢!